周佩芳認知障礙預防研究中心
Therese Pei Fong Chow Research Centre for Prevention of Dementia

《蘋果日報》專題訪問《講醫講腦》- 認知障礙症

2017年11月09日

《蘋果日報》專題訪問《講醫講腦》:認知障礙症

腦部功能退化令聞者色變,認知障礙症是其中一種近年備受關注的腦部疾病,患者除無記性、忘卻基本生活知識外,也會影響情緒、行為及活動能力。近年較為人認識的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會有重複無意義動作、脾氣暴躁等症狀,患者因情緒起伏,容易被誤當精神病,病情亦惡化得快。臨床上40歲後已可病發,較其他類型的認知障礙症早,市民要多留意身邊人突如其來的情緒變化,及早發現患病及對症下藥。

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臨床醫學顧問區頴芝表示,認知障礙症是多種腦退化疾病統稱,臨床上超過70%個案屬阿茲海默症,即因為腦部萎縮,影響患者記憶力,例如忘記帶鎖匙出門、回家的路等。

惟大腦不同區域的退化,衍生出來的症狀及疾病會截然不同,她舉例如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即位於腦部前方,主宰語言、行為及長期記憶的額葉和顳葉退化,以及TAU蛋白積聚上述區域而致。患者未必出現明顯的記憶衰退,但日常生活中,或會強迫自己重複一些無意義行為,如不斷搣指甲、開關燈掣,又或一些違反常規矩及禮儀的行為,例如隨街吐口水、於肅穆場合「爆粗」等。

由於顳葉內含主宰情緒的杏仁核(Amygdala),故顳葉退化或有病變時,病人會出現情緒症狀,例如抑鬱、焦慮或暴躁等。她指,臨床上此病的早期診斷相當困難,單靠磁力共振難以發現,只能透過特定的正電子掃描檢測額顳葉的功能失調,惟公立醫院暫未提供相關服務。故此不少個案在發病初期,病人、照顧者甚至醫生也容易忽略,甚或誤以為是偶然的情緒起伏。

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約佔整體認知障礙症個案10%至20%,發病年齡可早至約50歲,個別患者更只有40多歲,相較阿茲海默症平均65歲年輕。她稱,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的病人會常重複地做無意義動作,反映失去了自制能力,故一旦病發,病情惡化速度可以很快。

她指,曾有一名55歲公務員,病發前開朗多言,但患病時則常會不發一言,以及每日不斷摵指甲、開關電腦等。一段時間後更出現語言能力退化跡象,妻子才帶他求醫,確診患上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只是短短3年後,病人的自理能力及活動能力已大減,需要長期卧床及由他人照顧起居。

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病人一般會以精神科藥物控制情緒及嘗試改善行為,與阿茲海默症一樣,暫未有藥物根治。中大醫學院去年參與一項國際研究,利用靜脈注射一種經實驗發現有助抑制澱粉狀蛋白的抗體,觀察能否在已確診阿茲海默症的病人起效;若研究成果正面,不排除未來有機會研發能抑制TAU蛋白的抗體,從而治療額顳葉型認知障礙症。

認知障礙症屬退化疾病,不少患者是在放下數十年工作,展開退休生活前後發病,故保持對人與事的關心及知識對「護腦」相當重要。建立「認知儲備」亦有助當腦部功能退化時,不會立即對生活有嚴重影響,有助保持日常生活的質素。

中文大學醫學院腦神經科研究助理教授黃沛霖表示,認知儲備是指個人的學識、閱歷等,理論上學歷越高,儲備就越多。當腦部開始萎縮及退化,人會逐漸忘記已學過的知識及生活經驗,所以如果儲備越多,退化的幅度就會相對地較遲,對生活、自理能力的影響亦會較低。

他引述今年7月發表於《The Lancet》的一篇研究文章指出,患上認知障礙症機率其實有數得計,並能透過避免一些後天的風險因素,減低患病機率,例如研究顯示知識水平較低,可增加8%患病風險,換句話說,若從小累積足夠的知識,便有助防病。

現時雖然未有藥物根治認知障礙症,但可以透過「認知刺激訓練」,例如講解新聞、讀報、玩卡牌遊戲等,刺激腦部負責記憶及解難區域,有助延緩認知退化對生活的影響,盡量維持自理能力。黃指,不少人在退休後難以接受身體及生活模式轉變,出現情緒病徵,甚至加速認知功能退化,提醒市民在退休前做好心理準備,「一定要接受自己嘅identity(身份)」,以及多參與社交活動,例如興趣班、與親友行山等,做到退而不休。

資料來源:蘋果日報



返回最新消息列表